一品楼凤qm论坛_快活林凤楼品茶论坛最新消息_苏州51龙凤茶楼论坛_品茶qm论坛官方网站

天下文讯您现在的位置是:湖南作家网>新闻资讯>天下文讯

儿童文学主题出版:通过具象的生活经验认识世界

来源:文艺报   时间 : 2025-07-11

 

分享到:

主持人的话

本期两位作者王婷、辛颖不约而同地谈到了“孩子们的思维模式天然倾向于具体、可感的事物,在成长过程中,儿童更容易理解触摸得到的小物件、亲身经历的小事件以及熟悉的小场景,并更易于通过这些具象的生活经验来认识世界”“儿童文学主题出版的核心是构建符合儿童审美心理的叙事体系。在编辑实践中,我们应以儿童视角为叙事起点,以生活逻辑为情节基础,以文学意象为主题载体。”儿童文学的主题创作与出版,既涉及作家、编辑的理念和智慧,也关乎作家、编辑的创作能力、编辑能力。希望这样的实践和思考,能够有助于主题创作与主题出版朝着童年的艺术方向不断延伸和突破。 ——主持人 方卫平

主题表达要建立在扎实的生活基础上

□王 婷

在文化传承与价值引领的时代语境下,儿童文学主题出版已成为出版领域的重要实践,肩负着为少年儿童构建精神家园的使命。笔者在多年编辑工作中深刻体会到,儿童文学主题出版须在理论指引下深耕实践,在守正中创新,在创新中守正,方能实现主题性、艺术性与儿童性的有机统一。

现实困境与挑战

一是主题先行与艺术表达的失衡。当前儿童文学主题出版的突出问题是部分作品陷入“主题先行”的窠臼,将文学沦为政策的传声筒。某部反映乡村振兴的稿件,作者为凸显“科技兴农”主题,设计了“小学生发明智能农具”的情节,虽立意积极,但脱离了乡村儿童的生活实际,显得虚假生硬。我们在审稿中发现,这类问题的根源在于创作者缺乏对儿童生活的深入观察,将成人视角的主题框架直接套用到儿童叙事中。

从创作规律看,儿童文学的主题应是“水中盐、花中蜜”,须自然融入艺术形象与故事情节。在编辑实践中,出版人应坚持“主题从生活中生长”的原则,要求作者深入儿童生活场域采风。如在策划“环?!敝魈馐?,我们组织作家到小学参与垃圾分类实践活动,观察孩子们在回收废旧物品时的创意玩法,最终稿件中“用饮料瓶制作笔筒”“旧报纸折成动物”等细节,都是真实生活的艺术提炼,让主题表达更具说服力。

二是商业逻辑与文化责任的冲突。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儿童文学主题出版面临商业利益与文化责任的双重考验。一方面,部分出版机构为追求销量,将主题娱乐化、浅表化;另一方面,过度强调文化责任又可能导致作品脱离市场。我们曾接到某“红色主题”的漫画改编稿,为迎合儿童趣味,编者将革命历史简化为“英雄斗反派”的武侠式情节,虽增加了可读性,却淡化了历史的厚重感。这种两难处境在少儿出版市场尤为突出。从出版伦理角度看,儿童文学主题出版须坚守“文化优先”原则,但这不意味着排斥商业性。

三是传统模式与新媒体时代的脱节。在数字化阅读浪潮下,传统主题出版的传播模式面临挑战。儿童的阅读习惯已向碎片化、互动化转变,但许多主题出版物仍停留在纸质文本的单一形态。从传播学理论看,新媒体时代的阅读呈现“多模态”特征,儿童文学主题出版须适应这一趋势。但在实践中,许多出版机构受限于技术能力或成本考虑,未能充分利用新媒介优势。作为编辑,我们深刻认识到,主题出版的创新不仅是内容创新,更是传播方式的创新。如何将静态文本转化为可互动、可体验的叙事场景,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

发展路径与实践探索

一是坚守文学规律,构建主题表达的童年叙事。儿童文学主题出版的核心是构建符合儿童审美心理的叙事体系。在编辑实践中,我们应以儿童视角为叙事起点,以生活逻辑为情节基础,以文学意象为主题载体。如在处理某部关于“生命教育”的稿件时,作者最初以成人视角讲述死亡的意义,内容沉重压抑。编辑部在与作者召开选题会时建议其把整体思路改为“孩子与蒲公英的成长故事”,通过蒲公英种子的萌发、绽放、飘散,隐喻生命的轮回,这种诗意的文学表达,让主题在符合儿童审美的体验中自然传递。

从文学理论看,儿童文学的叙事要遵循“透明化”原则,也就是让小读者忘记叙述者的存在,让他们直接与故事世界对话。这要求编辑在文本把控中,注重细节的真实性与情感的儿童性。在实际工作中,我社建立了“三重校验机制”:历史真实的考据性把关(如抗战时期儿童的生活细节)、生活逻辑的合理性校验(如乡村儿童的科技认知水平)、情感体验的儿童性校准(如孩子面对困难时的真实反应),目的就是让主题表达建立在扎实的生活根基之上。

二是创新传播模式,拓展主题出版的生态空间。在新媒体时代,儿童文学主题出版需要构建“多维传播矩阵”。目前我社的实践包括三个层面:一是内容形态的创新,将传统文本转化为动画、有声剧、互动游戏等形式;二是传播渠道的拓展,利用短视频平台、社交媒体、儿童阅读APP等新媒体平台;三是阅读场景的重构,通过线上线下活动打造沉浸式阅读体验。比如我社在推广某部关于“非遗”的主题童书时,我们联合短视频平台发起“我家的非遗手艺”征集活动,鼓励孩子拍摄家庭传承的传统技艺,既扩大了图书影响力,又激发了儿童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从媒介融合理论看,主题出版的创新需要打破媒介边界,实现内容的多模态呈现。我们正在尝试开发“主题出版数字生态系统”,将纸质图书与AR技术、虚拟现实结合,让孩子在阅读中“走进”故事场景。如在“红色主题”读物中,通过扫码即可观看历史场景的三维还原,这种沉浸式体验让遥远的历史变得可感可知,有效提升了主题传播的效果。

三是平衡多元价值,建立科学的出版评估体系。儿童文学主题出版的高质量发展需要建立兼顾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评估体系。从出版学理论看,主题出版的评估应超越单一的销量指标,建立更全面的价值坐标系。我社对某部获奖的“环?!敝魈馔榻懈俚餮?,发现其不仅销量可观,更带动了许多学??够繁J导疃?,这种“阅读—行动”的转化效应,才是主题出版的深层价值所在。因此,我们在评估中特别关注作品对儿童行为和价值观的实际影响,将“能否进入儿童的精神世界”作为重要标准。

儿童文学主题出版不是简单的意识形态任务,而是塑造民族未来的文化工程。作为儿童文学编辑,我们的使命是让宏大主题在童年世界中找到恰当的落脚点,让价值引领与文学审美相互赋能。当“主题”转化为儿童可感知的生活图景,将“出版”拓展为融合阅读、体验、实践的生态系统,主题出版就能超越书籍本身,成为照亮童年的精神灯火。

(作者系北方妇女儿童出版社儿童文学编辑部主任)

主题具象化:“大”与“小”的辩证

□辛 颖

现代儿童文学自诞生以来,即始终肩负着重要的现实使命,它不仅作为故事的讲述者和承载者而存在,更是孩子们认知广阔世界、理解复杂情感、创造精神价值的重要桥梁。在这个意义上,今天的儿童文学主题写作显得尤为关键,它旨在引导孩子们感知超越个人小天地之外的家国情怀、文化传承、时代精神等宏大命题,并以此为养料,滋养儿童的心灵成长。

当前儿童文学主题写作常常面临着一个根本性的挑战:孩子们的思维模式天然倾向于具体、可感的事物,在成长过程中,儿童更容易理解触摸得到的小物件、亲身经历的小事件以及熟悉的小场景,并更易于通过这些具象的生活经验来认识世界。与之相较,主题写作所要传达的核心如革命精神、文化传承等则属于抽象的概念世界,是经过了高度提炼后总结出的精神理念和宏观价值。如此,在儿童文学主题写作中,主题的表达与接受间产生了某种隔阂,向作家们提出了不得不在创作中直面的问题:如何将宏大的抽象主题有效转化为孩子们能真切感受、产生共鸣的动人故事,让孩子们更顺畅地理解并内化主题精神。

如果不能找到一条有效的转化路径,而在创作中简单地将主题注入到文本当中,作家就会不可避免地遇到棘手的创作困境:本应为文本提供支撑的主题反而会成为施加于文本之上的破坏性力量,如在叙事中造成割裂,情节沦为主题论证的工具,人物变成理念的传声筒,使故事缺乏运行的内在动机和阅读的真实体验;又如将主题以生硬的符号或口号的形式直接插入到文本当中,破坏文学自身的审美价值和艺术感染力;又或者让文本承载超越儿童理解能力的庞大抽象概念体系,使小读者在过于密集且庞杂的信息中迷失,从而难以真正接受并内化文本试图传达的主题精神。

但同时这也意味着,只要找到合适的转化方式,这些困境并非无法突破;要跨越这条表达和接受之间的鸿沟,关键在于找到具体的抓手,为宏大的时代命题寻找一个具体而微小的叙事锚点——比如一件孩子们熟悉的日常物品,它可以是一盏点亮的灯笼,也可以是一本写满字的笔记本;又如一次儿童能够理解甚至是他们曾经体验过的经历,比如一次探险,或者一次告别,再比如是一个他们能想象或置身其中的空间,或许是一座老屋,又或许是一条小巷。成功的主题写作,不是把抽象概念强行塞进故事,而是让这些理念像种子一样在文本中自然发芽、生长,最终通过生动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自然流露出来。能否完成这种创造性的转化,将思想以富有童趣和感染力的文学叙事与文学形象表达出来,是决定儿童文学主题写作成败的关键所在。

英国精神分析学家温尼科特曾提出“过渡性客体”理论,为我们理解主题写作的具象化提供了支持和启发。温尼科特观察到,幼儿在心理发展过程中会依恋身边经常接触的某一特定的物品,如毛毯、玩偶等,这一物品即过渡性客体:它既是儿童主观情感的创造物和投射对象,又具有客观存在的物质属性,充当了现实与想象间的过渡空间的载体,帮助儿童从主观幻想的世界逐步适应和接纳外部客观现实。随着儿童的成长,这一具体的物品本身渐渐变得不再重要,但它所承载的情感体验和带给孩子们的与世界建立联结的能力则会被儿童内化为心理结构的一部分,乃至在他们成人后,作为中间域的过渡空间依然会存在,并成为艺术、游戏等创造性活动的心理基础。

温尼科特的理论与儿童文学主题写作的具象化方式之间有着惊人的契合:就像儿童将安全感投射到过渡性客体上,主题写作中的具体锚点也会成为儿童投射和理解宏大情感的载体,孩子们通过触摸、观察、体验现实世界中具体的“物”,去感受附着其上的“情”与“理”。在成长过程中,过渡性客体的存在可以帮助儿童从依赖具体物转向理解抽象关系,同样地,主题写作的锚点也是引导儿童从可感的具体经验通向抽象价值观念的必经之桥;通过过渡性客体,儿童最终超越了对具体物的依赖,将其所承载的感情内化为自己的力量,而成功的主题写作也追求同样的效果:在故事结束后,孩子们能够超越承载意义的具体物象,将其中蕴含的勇气、责任、文化等精神价值内化为自我世界中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因此,儿童文学主题写作的具象化不是艺术技巧的卖弄或形式主义的游戏,而是对儿童认知规律和情感需求的尊重,是儿童本位叙事伦理的表达和呈现。它要求作家真正扎根于儿童的生活土壤中,去亲近、捕捉能够与孩子们共通的情感体验,如对亲情的依恋、对未知的好奇、对友情的渴望,乃至于对挫折的惶恐和畏惧。只有将宏大的历史背景浓缩在一个可触摸的物件里,把时代的浪潮聚焦于一次孩子能够共情的抉择或成长上,让家国情怀、文化认同这些意义宏阔的词语真正融入到儿童日常生活经验和情感共鸣当中,主题才不会成为纸上谈兵或空中楼阁般的漫谈和空想。在儿童文学主题写作构建起来的精神交流中,孩子们不是被动等待填充的容器,而是能够通过文本中的具象锚点,是主动参与到抽象意义建构过程中去的鲜活读者。

从概念灌输到以物载道,具象化美学为儿童文学主题写作点亮了一盏前行的明灯。它为宏大的精神主题找到了可感知、有温度的栖息之所。在“小”与“大”的辩证里,儿童文学主题写作得以寻得珍贵的平衡——当宏大叙事在生活世界的丰富感官体验中自然显影,中国故事才能真正抵达并长久停泊于童年的心灵港湾之中。

(作者系文学博士,供职于鲁东大学儿童文学研究院)


湖南省作家协会 | 版权所有 : 湘ICP备05001310号
Copyright ? 2005 - 2012 Frguo. All Rights Reserved